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1224-2016 几何光学术语、符号.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几何光学的基本术语,以及与几何光学成像、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几何像差、几何光

学成像基本元件及典型光学系统等相关的术语、定义和符号。

本标准适用于光学系统设计,以及与几何光学相关的标准制定、技术文件编制、教材和各类出版物

编纂。

注:术语方括号[]内的词可省略;圆括号()内的词除作为说明外,还作为可替换的词。

2 基本术语

2.1

几何光学 geometrical optics

以光线作为基础概念,用几何方法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系统成像规律的光学学科分支。

2.2

光线 ray of light

携带光能量的几何线,其方向代表光能量的传播方向。

2.3

发光点 luminous point

本身发光或被照明后发光的几何点,它向周围辐射光线,可以看作光线的起点。

2.4

入射 incidence

光投射到介质界面的现象。

2.5

入射光线 incident ray

射到两种介质界面上的光线(例如图1的 AB); 或即将进入光学系统的光线。

2.6

入射角 angle of incidence; incident angle

i,I

入射光线与界面入射点处法线的夹角(例如图1中的i)。

2.7

reflection

光入射到介质界面上被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2.8

反射光线 reflected ray

当入射光线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被介质界面反射回原介质的光线(见图1中的BC)。

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入射点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的两侧。

GB/T 1224—2016

style="width:3.64667in;height:2.6334in" />

说明:

AB— 入射光线;

BC— 反射光线;

BD-— 折射光线;

DE— 出射光线;

注:角度正、负号规则见附录 A.5。

1 光线的入射、反射、折射和出射

2.9

反射角 angle of reflection

i",I"

反射光线与界面入射点处法线的夹角(如图1中的 i")。

反射角 i"和入射角i 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2.10

内反射 inner reflecting

对于某介质而言,入射和反射光线均位于该介质内,入射点位于该介质界面上的反射现象。

2.11

外反射 outer reflecting

对于某介质而言,入射和反射光线均位于该介质外,入射点位于该介质界面上的反射现象。

2.12

折射 refraction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13

折射光线 refracted ray

当入射光线射到两种均匀介质的界面上时,通过介质界面进入第二介质中的光线(如图1中的
BD)。

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入射点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的两侧。

2.14

折射率 refractive index

n

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与介质中的光速之比。

2.15

等效空气层厚度 equivalent air thickness

dn

光学平板的厚度或反射棱镜的展开厚度除以其材料折射率所得的厚度。

GB/T 1224—2016

2.16

折射角 angle of refraction

i',I'

折射光线与界面入射点处法线的夹角(如图1的i')。

折 射 角 i '的正弦与入射角 i 的正弦之比值,等于入射光线所在介质折射率
n 与 折 射 光 线 所 在 介 质

折 射 率n '之比值。见式(1)。

style="width:1.18676in;height:0.66in" /> ………………………… (1)

2.17

临 界 角 critical angle

Im

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向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入射时,折射角为90°的入射角。

2.18

全反射 total reflection

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向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入射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将被界面全部

反射回原介质,不再进入折射率较低介质中的现象。

2.19

出 射 emergence

光从介质界面或光学系统射出的现象。

2.20

出射光线 emergent ray

从介质或光学系统射出的折射光线(如图1的 DE)。

2.21

透射(过) transmisson

光通过介质,并不改变其单色光成分频率的现象。

2.22

偏向角 angle of deviation,deflection angle

style="width:0.17322in;height:0.17996in" />

光线通过介质出射时,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如图1的δ)。

2.23

最小偏向角 minimum angle of deviation

δmin

光线通过具有两互不平行界面的介质出射时,当入射角(绝对值)等于出射角时,偏向角为最小值。

2.24

光 束 [light] beam, bundle of rays

具有 一 定关系的 一 些光线的集合。

2.25

同心光束 homocentric beam

一 些相交于 一 点的光线或延长线相交于 一 点的光线构成的光束。

同心光束可分为发散光束,平行光束和会聚光束。能完善成像的光束应是同心光束。

2.26

发散光束 divergent beam

交点位于光线起始方的同心光束。

GB/T 1224—2016

2.27

平行光束 parallel beam

一些相互平行光线构成的光束。

注:平行光束可以被视作交点位于无限远的同心光束。

2.28

会聚光束 convergent beam

交点位于光线前进方的同心光束。

2.29

准直光束 collimated beam

发散或会聚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后,演变而成的平行光束。

2.30

细光束 sharp beam; thin pencil beam

一些无限靠近主光线(参见4.6)的光线构成的细小光束;或孔径角(参见4.16和4.17)很小的同心

光束。

2.31

宽光束 broad beam;angle pencil of ray

具有一定直径或孔径角(参见4.16和4.17)的光束。

2.32

轴上光束 axial beam

位于光学系统光轴上的物点发射出的光束。

2.33

轴外光束 off-axis beam

位于光学系统光轴以外的物点发射出的光束。

2.34

像散光束 astigmatic beam

子午光线(参见4.8)和弧矢光线(参见4.9)不会聚在同一点上的光束。

2.35

漫反射 diffuse reflection

光束入射到粗糙表面上,其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

2.36

diffuse transmisson

光束入射特殊结构界面(如玻璃磨砂面)后,其光线向各个方向折射的现象。

2.37

散射 scattering[of light]

光束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中存在其他物质微粒,或介质本身密度不均匀,使部分光线传播方

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3 几何光学成像

3.1

光学系统 optical system

由一个或若干个光学零部件组成的具有光学功能的系统。也称光组。

GB/T 1224—2016

3.2

成像 image formation, imagery

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的折射和反射形成像的过程。

3.3

光学表面 optical surface

在光学系统中,对光线起反射或折射作用的光学零部件表面。

3.4

共轴光学系统 coaxial optical axis

各光学表面曲率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光学系统。

3.5

光轴 optical axis

光学系统的对称轴线。在共轴光学系统中,是各光学表面曲率中心所在的直线。如图2中
AA'

所示。

3.6

vertex

(

光学表面与光轴相交的点(例如图2中的 O₁ 和 O)。

style="width:10.06666in;height:3.64012in" />

说明:

1 — 第 一 个 光 学 表 面 ;

k — 最后一个光学表面;

I — 物平面;

Ⅱ — 物方焦平面;

Ⅲ — 物方主平面;

Ⅲ'— 像方主平面;

Ⅱ'— 像方焦平面;

I'— 像平面。

注:线段正、负号规则见附录 A.4。

2 几何光学成像示意图

3.7

共轴球面系统 coaxial spherical axis

所有光学表面为球面或平面的共轴光学系统。

3.8

近轴区 paraxial region

光学系统中,邻近光轴周围的空间。

注:通常认为,该区域内光线与光轴夹角的正弦和正切与其角度的弧度值相差无几,可以互相代用。

GB/T 1224—2016

3.9

近轴光线 paraxial ray

在近轴区内传播的光线。

3.10

远轴光线 far axial ray

近轴区以外的光线;或邻近孔径光阑(参见4.2)边缘的光线。

3.11

物[体] object

被光学系统成像的对象(在图2中,AB 为被成像的物体,y 为物高。)。

3.12

物点 object point

物体上的一个点。物点被看作是理想的几何点。

3.13

物[平]面 object plane

过物点并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在图2中, I 为物平面)。

3.14

实物 real object

当入射到光学系统的是发散光束时,相应的发散中心为实物点。例如图2所示的
B 点。该实物点

所在的物,为实物。

3.15

虚物 virtual object

前一光学系统的成像光束在尚未成实像(参见3.20)前,被当前光学系统所截取,则在前一光学系统

应该成实像的位置,形成当前光学系统的虚物。例如图3所示的 AB。

说明:

AB — 虚物;

A'B'——实像。

style="width:5.40676in;height:2.34578in" />

3 虚物成实像示例

3.16

object space

又称物方。

对于指定光学系统,所有可能成像的物点位置组成的空间。

3.17

像点 image point

物点经光学系统按几何光学规律在像空间形成的共轭(参见3.28)点。

3.18

image

物体上各点经光学系统成像后的像点的集合。

GB/T 1224—2016

3.19

像[平]面 image plane

过像点并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在图2中, I '为像平面)。

3.20

实像 real image

当出射光束会聚时,由光束直接会聚而成的像(见图2中的A'B '像)。

注:实像能被一个表面截获。

3.21

虚像 virtual image

当出射光束发散时,其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例如图4所示的A'B
'像。
注:虚像不能被一个表面截获,但能被人眼接收,或被另一个会聚系统转换成实像。

style="width:5.41998in;height:2.67344in" />

说明:

AB — 实物;

A'B'——虚像。

4 实物成虚像示例

3.22

正像 erecting image

与物体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的像。

3.23

倒像 inverted image

与物体的上下、左右方向相反的像。

3.24

镜像 mirror image

物体经一个平面反射,形成的像,像与物对称于该平面。

3.25

转像 image rotation

借助光学元件,使像相对于物的方向产生旋转。

3.26

像空间 image space

又称像方。

对于指定光学系统,像点(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所有可能位置组成的空间。

3.27

光学空间 optical space

物空间、像空间和光学系统所占空间的总称。

style="width:5.4667in;height:1.80664in" />GB/T 1224—2016

3.28

共轭 conjugate

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和像空间中,物和像及其相关的几何元素或几何量互成唯一对应的关系。

注: 在图2中,带上标"/”的符号与未带上标的相同符号(F
和F'除外)所代表的几何元素和几何量共轭。

3.29

完善成像 perfect imaging

自物体上每一个物点发出的同心光束,经光学系统之后都能以同心光束会聚成像点(例如图5a),

称完善成像。

style="width:5.44672in;height:1.76in" />

b) 一种不完善成像

说明:

A ——物点;

A'、A′、A?、A3、A¹— 像点。

5 完善成像和不完善成像

3.30

理想光学系统 perfect optical system

物空间和像空间的点、线、面有严格的共轭一一对应关系,能完善成像的光学系统。

3.31

高斯光学系统 Gauss opties system

把光学系统在近轴区完善成像的理论推广到任意宽空间内的物点以任意宽的光束,都能完善成像

的理想光学系统。

注:通常可把该系统的像面和像点称之为高斯像面和高斯像点。

3.32

焦点 focal point;focus

F,F'

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3.33

实焦点 real focal point;real focal

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经光学系统会聚后,所形成的焦点(例如图2中的 F,F')。

3.34

虚焦点 virtual focal point;virtual focal

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所形成的焦点(例如图4中

的 F')。

3.35

物方焦点 object focal point; object focus

F

光学系统在物空间的焦点(例如图2中的 F)。
它是无限远轴上像点的共轭点。又称前焦点。

GB/T 1224—2016

3.36

像方焦点 image focal point; image focus

F'

光学系统在像空间的焦点(例如图2中的 F')。
它是无限远轴上物点的共轭点。又称后焦点。

3.37

焦[平]面 focal planes

通过焦点并垂直于光轴的平面。过 F 和
F'点的焦平面,分别称为物方焦平面和像方焦平面(例如

图2中的平面Ⅱ和平面Ⅱ'),也称前焦面和后焦面。

3.38

物方截距 object intersection distance

L

以光学系统第一个光学表面顶点为原点,到轴上物点之间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L)。

3.39

像方截距 image intersection distance

L'

以光学系统最后一个光学表面顶点为原点,到轴上像点之间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L')

3.40

物方顶焦距 object vertex focal distance;front
focal distance

l

以光学系统第一个光学表面顶点为原点,到系统物方焦点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一L)。

3.41

像方顶焦距 image vertex focal distance;back
focal distance

l'

以光学系统最后一个光学表面顶点为原点,到系统像方焦点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l')。

3.42

物方焦距 object focal distance

f

又称前焦距。

以光学系统物方主点(参见3.58)为原点,到系统物方焦点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f)。

3.43

像方焦距 image focal distance

f'

又称后焦距。

以光学系统像方主点(参见3.58)为原点,到系统像方焦点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f')。

3.44

焦物距 focus-object distance

C

以光学系统物方焦点为原点,到轴上物点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x)。

3.45

焦像距 focus-image distance

'

x

以光学系统像方焦点为原点,到轴上像点的距离(例如图2中的x')。

GB/T 1224—2016

3.46

物距 object distance

l

以物方主点为原点,到轴上物点的距离(见图2中的l)。

3.47

像距 image distance

l′

以像方主点为原点,到轴上像点的距离(见图2中的 l')。

3.48

共轭点距离 conjugate points distance

轴上物点到对应像点之间的距离;简称共轭距。

3.49

物方[光线]倾斜角 object angle of inclination;inclination angle of
object space

u,U

入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例如图7中的u)。

3.50

像方[光线]倾斜角 image angle of inclination;inclination angle of
image space

u',U'

出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例如图7中的一u')。

3.51

角放大率 angular magnification

Y

通过轴上像点的共轭光线与光轴夹角的正切和通过物点的光线与光轴夹角的正切之比值。见式(2)。

style="width:1.18676in;height:0.62678in" /> ………………………… (2)

式中:

γ— 角放大率;

u — 通过轴上物点的光线与光轴夹角(参见图7);

u'— 通过轴上像点的共轭光线与光轴夹角(参见图7)。

3.52

轴向放大率 axial magnification

α

当物沿光轴移动一小段距离时,引起像相应移动一小段距离(参见图6),像和物移动距离之比,为

轴向放大率。见式(3)。

style="width:6.5866in;height:2.27326in" />…………………………

说 明 :

a— 轴向放大率;

dx— 物 沿 光 轴 移 动 的 距 离 ;

dx'— 像沿光轴移动的距离。

图 6 物和像的轴向位移

GB/T 1224—2016

3.53

横向放大率 lateral magnification

β

又称垂轴放大率。

光学系统成像时,像高与物高之比。见式(4)。

style="width:0.84661in;height:0.70664in" /> ………………………… (4)

式中:

β — 横向放大率;

y'—— 像高(参见图2);

y—— 物高(参见图2)。

3.54

拉赫不变量 Lagrange Helmholtz invariant

拉氏不变量

拉格朗日-赫姆霍兹不变量

光学不变量

J

在理想光学系统的一对物、像共轭平面上的物高、物方介质折射率、物方光线倾斜角三者的乘积与
像高、像方介质折射率、像方光线倾斜角(参见图7)三者的乘积相等,且是一个常量,该常量称拉赫不变

量。其关系式以式(5)表示,该式也称拉赫不变式或拉赫公式。

n ·u ·y=n′ ·u' ·y'=J …………………… … (5)

style="width:6.56662in;height:1.6533in" />

说 明 :

J — 拉赫不变量;

n ——物方介质折射率;

u — 物 方 光 线 倾 斜 角 ;

y — 物高;

n'— 像方介质折射率;

u' 像方光线倾斜角;

y'— 像高。

图 7 拉赫不变量的相关参量

3.55

视角 visual angle

人眼对被观察目标(物体或像)两端的张角。例如图8中的2w'为人眼用放大镜观察像的视角。

3.56

视[觉]放大率 magnifying power;absolute magnification

T

又称放大倍数或放大倍率。

对同一
目标,通过光学系统观察的半视角(图8中的2w'的一半)的正切和用人眼直接观察的半视

角的正切之比。

GB/T 1224—2016

说明:

P ——人眼瞳孔;

2a'— 视角;

AB — 物;

A'B'— 像。

style="width:4.59995in;height:2.95328in" />

8 人眼用放大镜观察像的视角

3.57

主[平]面 principal planes

光学系统中,横向放大率为+1的一对共轭平面(例如图2中的Ⅲ和Ⅲ'平面)。在物空间的主平面

称为物方主平面,在像空间的主平面称为像方主平面。

3.58

主点 principal points

H,H'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例如图2中的H,H')。 物空间的主点称为物方主点,以 H
表示;像空间的主

点称为像方主点,以 H '表示。

3.59

节点 nodal points

J,J'

光轴上角放大率为+1的一对共轭点(例如图9中的J、J')。
在物空间的称物方节点或前节点,以J
表示;在像空间的称像方节点或后节点,以J'表示。如果物空间和像空间的光学介质相同,则对应的主

点和节点重合。

style="width:4.39337in;height:2.00002in" />

9 节点

3.60

基点 cardinal points, Gauss points

又称高斯点。

光学系统的两个主点、两个节点和两个焦点的总称。

3.61

基面 cardinal planes, Gauss planes

又称高斯面。

GB/T 1224—2016

过基点并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包括两个主面,两个节面和两个焦面。

3.62

光学间距 optical interval

自光学系统的前一系统像方焦点到后一系统物方焦点的距离。

3.63

顶点间距 vertex interval

d

前一折(反)射面顶点到相邻的后一折(反)射面顶点的距离。

3.64

主点间距 principal points interval

dH

自光学系统的前一系统的像方主点到后一系统物方主点的距离。

3.65

光 路 ray path

光学系统中,光线所遵循的路径。

3.66

光线追迹 ray tracing

在运用几何光学进行光学系统设计时,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光线,自物点开始,追踪其在光学系
统中传播的轨迹。当光线到达介质界面时,计算因折射或反射导致光线倾斜角的变化和到达下一界面

的高度变化,直至到达像点。该过程,称为光线追迹。

3.67

光焦度 focal power

光学系统对光线会聚或发散的能力。其值为像方介质折射率与对应像方焦距之比值,以屈光度为

单位。见式(6)。

式中:

φ — — 光焦度;

style="width:0.86675in;height:0.69982in" />

…………………………

(6)

n'— 像方介质折射率;

f'— 像方焦距,单位为米(m)。

3.68

[几何]焦深 depth of focus

物平面固定时,能获得清晰像所容许的像平面沿光轴移动的距离。

3.69

工作距离 working distance

W.D

物面到光学系统距离物面最近的光学零件表面的轴向距离(含光阑面,盖玻片除外)。

3.70

景深 depth of field

△l

能在像面上获得清晰像的物空间深度。

GB/T 1224—2016

3.71

分辨力 resolution

a,σ,N

显示物体或像的细节的能力。

分辨力可以以下方法来度量:

a) 以刚能被分辨的两物点对入瞳中心的张角α来度量;

b) 以刚能被分辨的两物点的距离σ来度量;

c) 以刚能分辨出物面上1 mm 内的线对数 N 来度量。

3.72

眼 点 eye point

目视系统视场边缘光束的主光线在目镜像方与光轴的交点。

3.73

视度 diopter

SD

目视仪器目镜出射光束的会聚或发散程度。其值等于眼点到轴上光线会聚点距离
Ls 的倒数,以屈

光度为单位,如式(7)所示。光线会聚时,Ls 为正值,SD
也为正;光线发散时,Ls 为负值,SD 也为负。

style="width:1.1199in;height:0.63998in" /> (7)

式中:

SD— 视度;

Ls — 眼点到轴上光线会聚点距离,单位为米(m)。

3.74

屈光度 diopter

D

光焦度和视度的单位名称,(1m)-1 等于1屈光度(1D)。

3.75

视 差 parallax

△SD,e

由于参考目标与像面不共面,所造成的从不同方向观察时,参考目标与像产生相对位移的现象。

表征视差可以用参考目标与像的视度之差△SD,
或用参考目标与像产生的最大相对位移量所对应

的视场角e 度量。

3.76

明视距离 distance of distinct vision;reference viewing distance

健康的人眼,在良好照明条件下,能清晰、舒适地观察到物体时,物体到眼角膜顶点的距离。国际上

公认人眼的明视距离为250 mm。

4 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4.1

光阑 diaphragm;stop

垂直于光轴,并能对通过光线起限制作用的通光孔。

4.2

孔径光阑 aperture stop

用于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直径大小的光阑。简称孔阑。例如图10中的Q,Q₂。

GB/T 1224—2016

4.3

入瞳 entrance
pupil

D

孔径光阑被其前面光学系统在物空间所成的像。例如图10中的 P₁P₂。

4.4

出瞳 exit pupil

D'

孔径光阑被其后面光学系统在像空间所成的像。例如图10中的P',P'₂。

style="width:3.96669in;height:3.20012in" />

说明: Q₁Q₂- P₁P₂—

P',P'₂

孔径光阑;

入瞳;

出瞳。

图10 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示例

4.5

出瞳距离 exit pupil distance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出瞳平面与光轴交点的距离,简称出瞳距。

目视光学系统的出瞳距离也被称为眼点距离或眼点高度。

4.6

主光线 principal ray,chief ray

对于宽光束,指光束中通过孔径光阑中心的光线(例如图11中的BB');对于细光束,指光束的中心

光线(例如图17中的 A)。

4.7

边[缘]光线 marginal ray

物点发出的光束中,通过入瞳边缘的光线,为该光束的边[缘]光线。

4.8

子午面 meridian plane,tangential plane

T

轴外点主光线和光轴所构成的平面(见图11中的 T)。

4.9

弧矢面 sagittal plane

S

与子午面垂直并通过主光线的平面(见图11中的 S)。

GB/T 1224—2016

style="width:3.55337in;height:2.00002in" />

说明:

D — 孔径光阑;

BB'— 主光线;

AA'——光轴;

T ——子午面;

S — 弧矢面。

注:透镜从略。

图11 子午面和弧矢面

4.10

子午光线 meridional ray; tangential ray

一束光束中,位于子午面内的那些光线。

4.11

弧矢光线 sagittal ray

一束光束中,位于弧矢面内的那些光线。

4.12

斜光线 oblique ray

光学系统的入射光束中,在子午面内且不与光轴平行的光线。

4.13

空间光线 skew ray

又称不交轴光线。

共轴光学系统中,不与光轴共面的光线。

4.14

远心光路 telecentric path of light

将光学系统的出射光瞳设置在物镜后焦面上,使物方主光线来自于无穷远。具有该设置的光路,称
为物方远心光路;若将入射光瞳设置在物镜前焦面上,使像方主光线投射至无穷远,则构成像方远心光

路。该光路可以消除焦距调整产生的测量误差。

4.15

远心光阑 telecentric stop

设置在光学系统物方(或像方)焦点上的孔径光阑。也称焦阑。

4.16

物方孔径角 object aperture angle

Umax

轴上物点对入瞳直径张角的一半。

4.17

像方孔径角 image aperture angle

U'max

轴上像点对出瞳直径张角的一半。

GB/T 1224—2016

4.18

数值孔径 numerical aperture

NA

物方孔径角的正弦与物点所在介质的折射率之乘积。

4.19

相对孔径 relative aperture

A

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与像方焦距之比。又称孔径比。

注:在摄影光学系统中,常用其倒数表征,称之光圈[指]数F。

4.20

通光孔径 clear aperture

光学元件上,保证成像光束通过所需要的孔径。 一般呈圆形。

4.21

有效孔径 effective aperture

光学系统成像光束的最大直径。

4.22

field of view

2y,2w

光学系统可成像的像面范围,或与其共轭的物面范围。用线值表示大小的视场,称为线视场(如显

微镜系统);用角度表示大小的视场,称为角视场(如望远镜系统)。

4.23

视场光阑 field stop

限制成像范围的光阑。简称场阑。
一般情况下,视场光阑设置在像面或物面上。

4.24

入射窗 entrance window

视场光阑被其前面光学系统在物空间所成的像。

4.25

出射窗 exit window

视场光阑被其后面光学系统在像空间所成的像。

4.26

物方视场角 object field angle

style="width:0.20658in;height:0.1265in" />

入射窗直径或宽度对入瞳中心的张角的一半。

4.27

像方视场角 image field angle

)'

出射窗直径或宽度对出瞳中心的张角的一半。

4.28

渐晕 vignetting

轴外物点发射的光束,由于部分被光阑(或透镜框)所遮挡,使其到达像面光束的孔径(角)小于轴上

物点发射的光束,如图12所示,从而导致视场边缘像变得暗淡的现象。

style="width:5.29332in;height:2.81336in" />GB/T 1224—2016

说 明 :

A ——轴上物点;

B — 轴外物点;

D'— 出瞳面。

图 1 2 渐晕的产生

4.29

渐晕系数 vignetting coefficient

Kp (线渐晕系数)

Ks (面渐晕系数)

定量表征渐晕程度的参量。

轴外物点与轴上物点子午光束在出瞳面上所占高度之比,称为线渐晕系数 Kp,
见式(8)。

轴外物点与轴上物点光束在出瞳面上所占面积之比,称为面渐晕系数Ks。

style="width:1.07333in;height:0.62656in" /> …………………… … (8)

式中:

Kp—— 线渐晕系数;

hw 轴外物点子午光束在出瞳面上所占高度(见图12);

h 。— 轴上物点子午光束在出瞳面上所占高度(见图12)。

4.30

渐晕光阑 vignetting stop

为了特定的需要,刻意制造渐晕效果,而设置的光阑。

4.31

消杂光光阑 flare diaphragm;flare stop

拦截系统外来光和光学仪器壳体、镜筒内壁反射光,使之不影响成像的光阑。

5 几何像差

5.1

像差 aberration

光学系统中,实际像与理想像的偏差。

5.2

几何像差 geometrical aberration

以光线经光学系统的实际光路相对于理想光路的偏离来度量的像差。几何像差可分为单色像差和

色[像]差两大类。

style="width:4.72in;height:2.00002in" />GB/T 1224—2016

5.3

单色像差 monochromatic aberration

单色光成像所形成的像差。其中包括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等5种像差。

5.4

球[面像]差 spherical aberration

△L'

自轴上物点以不同倾斜角入射到光学系统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不会聚在同一
点上,所引起的一

种像差。如图13所示。

5.5

轴向球差 axial spherical aberration

纵向球差 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δL'

沿光轴方向度量不同倾斜角光线会聚点的离散范围获得的球差值。其表达式如式(9)所示。参见

图13。

OL'=L L′ …… ………… …… (9)

式 中 :

δL' 轴向球差;

L' 自光学系统最后 一面顶点到a 光线会聚点的轴向距离;

L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 b 光线会聚点的轴向距离;

5.6

横 向 球 差 lateral spherical aberration

垂轴球差

oy'

在轴上像点所在理想平面上,度量远轴光线穿透点离散范围半径获得的球差值。参见图13。

说 明 :

δL'—— 轴向球差;

0y'— 横向球差;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 a 光线会聚点的轴向距离;

L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b 光线会聚点的轴向距离。

图 1 3 球 差

5.7

彗 差 coma;comatic aberration

OSC

自轴外物点发出的宽光束,经光学系统后,光线不会聚在同一
点上,而是离散分布,呈现头部明亮、

集中,尾部渐暗、发散,类似彗星状像斑现象的一种像差,图14为具有较大彗差的星点像实例。

GB/T 1224—2016

style="width:2.47344in;height:2.88002in" />

图 1 4 彗差像斑

5.8

子午彗差 meridional coma

K'

轴外物点发出宽光束的子午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其会聚点偏离主光线,形成的彗差,如图15所

示。其表达式如式(10)所示。

style="width:2.49987in;height:0.6666in" />

…………………………

(10)

style="width:4.54678in;height:2.50668in" />

说 明 :

K'— 物点在子午面内成像的彗差;

P'— 理想像平面;

Y'—a 子午光线在理想像平面上穿透点的高度;

Y¹—b 子午光线在理想像平面上穿透点的高度;

Y' z 主光线在理想像平面上穿透点的高度

图 1 5 子午彗差

5.9

弧矢彗差 sagittal coma

K'

轴外物点发出的宽光束的弧矢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其会聚点偏离主光线,形成的彗差,如图16所

示。其表达式如式(11)所示。

K's=Y'-Y' ………………………… (11)

5.10

像散 astigmatism

x's

自轴外物点发出细光束的子午光线和弧矢光线分别会聚成相互垂直并相隔一定距离短线(称焦线)

的一种像差。如图17所示。其值以两焦线离开的轴向距离度量。其表达式如式(12)所示。

x's=x'r—x's (12)

式中:

x'rs—— 像散;

x'— 子午焦线到像面的距离(参见图17);

GB/T 1224—2016

x'’——弧矢焦线到像面的距离(参见图17)。

style="width:4.5334in;height:2.3067in" />

说明:

K'— 物点在弧矢面内成像的彗差;

P'— 理想像平面;

Y'— 在理想像平面上,c 或 d 弧矢光线穿透点的高度;

Y', 在理想像平面上,z 主光线穿透点的高度

1 6

style="width:4.43995in;height:3.08in" />

说明:

AA'—— 主光线;

T — 子午面;

— 弧矢面;

P′— 像平面;

F'r— 子午焦线;

F's — 弧矢焦线。

1 7

5.11

curvature of field

平 面 物 体 成 曲 面 像 的 一 种 像 差 。 如 图 1 8 所 示 。 也 称 像
场 弯 曲 。

说明:

CAB —

C'A'B'—

平面物体;

曲面像;

style="width:4.44671in;height:2.51232in" />

1 8

style="width:1.51323in;height:1.47334in" />style="width:1.55335in;height:1.52658in" />class="anchor">GB/T 1224—2016

5.12

子午场曲 meridian curvature of field

x' (适用于细光束成像)

X' (适用于宽光束成像)

自轴外物点发出光束的子午光线在像方会聚点(当宽光束时,为焦线)相对于理想像面的偏离。其

表达式如式(13)所示。

x^r=L'r L' ……… …………… (13)

式中:

x'r—— 子午场曲;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轴外物点子午光线在像方会聚点的轴向距离(参见图18);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轴上像点的轴向距离(参见图18)。

5.13

弧矢场曲 sagittal curvature of field

x's (适用于细光束)

X's (适用于宽光束)

自轴外物点发出光束的弧矢光线在像方会聚点(当宽光束时,为焦线)相对于理想像面的偏离。其

表达式如式(14)所示。

x's=L's-L′ …… …… ………… (14)

式 中 :

x's—— 弧矢场曲;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轴外物点弧矢光线在像方会聚点的轴向距离;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轴上像点的距离;

5.14

畸 变 distortion

△y′

由于横向放大率随着视场的增大而变化,引起物和像失去几何相似特性的一种像差。其表现形式

见图19。其表达式如式(15)所示。

style="width:1.55319in;height:1.55342in" />

a b C

说 明 :

a—— 无 畸 变 ;

b— 正 畸 变 ;

c— 负 畸 变 ;

d—— 非对称畸变。

不含和含畸变的网格像

0y/=y/-y⁶

式中:

0y′— 畸变;

y'— 实际主光线决定的像高;

style="width:1.51323in;height:1.51998in" />

d

………… …………… (15)

GB/T 1224—2016

y′— 理想像高。

5.15

相对畸变 relative distortion

q'

畸变与理想像高之比的百分数。其表达式如式(16)所示。

style="width:2.09332in;height:0.72006in" /> (16)

式中:

q' ——相对畸变;

0y' 畸变;

y' 。— 理想像高。

5.16

色[像]差 chromatic aberration

同一光学系统,以不同波长的光线成像时,所获得像之间形成差异的一种像差。其中包括轴向色差

和横向色差

5.17

轴向色差 axial chromatic aberration

纵向色差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L,2

又称位置色差。

同一光学系统,以不同波长的光线所成的像,其像面沿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如图20所示。其符号

的双下标λ1,λ2表征光线的两种波长。

style="width:5.82668in;height:1.9932in" />

说明:

y ——物高;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λ1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λ2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y — λ1 光线成像的像高;

y'z—— λ2光线成像的像高。

图 2 0 色 差

轴向色差的表达式如式(17)所示。

△L₂=L-L2

…………………………

(17)

式 中 :

△Ly,— 光线波长λ1相对于λ2成像的轴向色差;

L — 自光学系统最后 一面顶点到λ1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L'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λ2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GB/T 1224—2016

5.18

横向色差 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

△y′u,22

又称垂轴色差或倍率色差。

同一光学系统,以不同波长的光线所成的像大小之差,如图20所示。其符号的双下标λ1和λ2,表

征两种光线的波长。

横向色差的表达式如式(18)所示。

△yx₂=y-y ………………………… (18)

式中:

△y/,xz— 光线波长λ1相对于λ2成像的横向色差;

y'a — λ1 光线成像的像高;

y'₂ — λ2 光线成像的像高;

5.19

像差校正 aberration correction

在光学系统设计或装校中,通过改变透镜参数、位置、材料以及调整光阑位置等手段,把像差减少到

最小,使光学系统接近理想光学系统的过程。

5.20

像差平衡 aberration balancing

在像差校正中,若某种像差被校正,可能使其他种像差反而增大,改变这一现象,进行像差再校正的

过程。

5.21

二级光谱 secondary spectrum

△L/1.2.a

对两种指定波长光线的色差进行校正后,其他波长光线所在像面与之不重合而引起的色差。其符

号的下标λ1,λ2,表征已被校正色差的两种光线波长,λ表征用于计算二级光谱的第三种光线的波长。

二级光谱的表达式如式(19)所示。

style="width:3.25995in;height:0.63998in" />

式中:

△LM₂ .x—— 光线波长λ相对于λ2成像的二级光谱;

…………………………

(19)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λ1 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L/₂ —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λ2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自光学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入光线成像像面的轴向距离;

5.22

等晕条件 isoplanatic condition

当光学系统不能完善成像时,使近轴区轴外物点与轴上物点所成像的缺陷程度相等,称为等晕条

件,如图21所示。所成的像,称为等晕成像。

5.23

正弦差 offence against of sine condition

OSC'

当光学系统不满足等晕条件时,则近轴区轴外点与轴上点所成像的缺陷程度不相等,其差异以正弦

差来衡量。

GB/T 1224—2016

style="width:5.27995in;height:1.75318in" />

说明:

A — 轴上物点;

B — 轴外物点;

OL'— 轴上物点与轴外物点成像具有等量的轴向球差。

图21 等晕成像

5.24

齐明[的] aplanatic

不晕[的]

使光学系统不产生球差,在设计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其派生词如:齐明点、齐明透镜、齐明性等。

6 几何光学成像基本元件及典型光学系统

6.1

光源 light source

赋予光线能量的发光元件或自然光。

6.2

透镜 lens

具有入射面和出射面,其中至少一个是曲面(球面或非球面)的透明物体。

在几何光学中,透镜具有使光束会聚或发散的作用。

6.3

薄透镜 thin lens

中心厚度很小,可以认为其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重合的透镜。

6.4

透镜组 lens group

为达到成像的特定目的,相互胶合或离开一定间隔的若干透镜的集合。

6.5

平行平板 parallel plate

入射面和出射面是相互平行平面的透明物体。

在几何光学中,光学平板能使光线产生平移而不改变传播方向。

6.6

光楔 optical wedge

入射面和出射面是具有一定夹角的平面的透明物体。

在几何光学中,光楔能使光线通过后产生偏向角。

6.7

反射镜 mirror

反光镜

能使入射光线反射的镜面。

GB/T 1224—2016

6.8

平面[反射]镜 plane mirror

镜面为平面的反射镜。

在几何光学中,平面镜能使光学系统的光轴转折并产生镜像。

6.9

半透(反)射镜 semitransparent mirror

析光镜

能使入射光的能量一部分反射, 一部分透射的反射镜。

6.10

球面镜 spherical mirror

镜面为球面的反射镜。

在几何光学中,球面镜具有使光束会聚或发散的作用。

6.11

棱镜 prism

用透明光学材料制作的实心多面体

在几何光学中,棱镜具有转折光路、转像、倒像和扫描的作用

6.12

物镜 objective

在光学系统中,最先对物体成像的光学部件。

6.13

目镜 ocular;eyepiece

在光学系统中,将物镜所成的像放大后,供眼睛观察的光学部件。

6.14

screen

能在其上成实像,以便观察的透射或反射表面。

6.15

分划板 graticule;reticle

置于物平面或像平面上,用于测量、参照、校正、定位、计数,表面制有线纹、标记、图案的光学平板。

6.16

光学薄膜[膜层] optical coating;optical thin film

为改变光学元件表面光学特性而镀在元件表面上的一层或多层膜。

6.17

光学纤维 optical fiber;fiber

利用纤维内壁对光的全反射,传输光能的丝状或纤维状的介质材料。

6.18

放大镜 magnifier;magnifying lens

在物体和眼睛之间用来增大视角,在视网膜上形成放大像的会聚透镜。

6.19

显微系统 microscopic system

能对近处微小物体进行放大成像的光学系统。

6.20

望远系统 telescopic system

能对远处景物进行视角放大成像的光学系统。

GB/T 1224—2016

6.21

投影系统 projecting system

能将物体成像在屏上的光学系统。

6.22

摄影系统 photographic system

能将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或感光元件上的光学系统。

6.23

缩微系统 microphotography system

能把物体缩小成像在高分辨力感光材料上,像差极小的摄影系统。

6.24

自准直系统 auto collimation system

能够利用系统内部的调整环节实现物像共面的光学系统。

6.25

扫描光学系统 scanning optical system

光束传播方向或位置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光学系统。例如激光打印机、扫描仪等的光学系统。

6.26

照明系统 illuminating system

用以照明物体的光学系统。

GB/T 1224—2016

A

(规范性附录)

A.1

A.1.1 几何光学所涉及符号的字母可按表 A. 1
的规定;介质符号的字母可以n 代替。

A.1.2
几何光学所涉及的介质、几何元素和几何量,在物空间和像空间中对应的(同名的或共轭的)元

素和量,用同一字母表示,但对于像空间的元素和量,在字母右上方加"/"。

A.1.3
凡是代表参量的符号,其字母用斜体;非参量的符号(例如点、线、面等几何元素代号)字母用

正体。

示例 :l、l';u、u';n、n';F、F'等。

A.2 符号的下标

A.2.1
光学系统中,以字母命名的折射面和反射面,可以光线行进方向为序,用数字1、2、3……作为字

母的下标加以区别。两相邻面之间的距离,字母的下标用前一面的序号表示。

示例 :第一面至第二面之间的距离,用d₁ 表示。

A.2.2
物、像空间以字母命名的介质、几何元素和几何量,可以光线行进方向为序,以其序号作为规定

字母的下标。

A.2.3
为了表示量的属性和关系,该量的字母可加注与属性有关字母的下标。

示例:D、F、C等谱线的折射率用np、np、nc等表示;主光线的物方截距用lz。

A.3 坐标系

光学系统所在的坐标系,应符合以下规定:

——在非特殊情况下,认定光线自左至右传播;

— 几何光学采用笛卡儿坐标作为全局坐标系和局部坐标系;

— 全局坐标系以光轴为 X 轴,向右为正;Y 轴在子午面内,向上为正;Z
轴指向读者为正;

——局部坐标系以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例如:物坐标为 X、Y、Z(如图 A.1
所示);像坐标为 X'、

Y'、Z'。
入瞳坐标为5、η、5;出瞳坐标为ξ'、η'、5'。光线的方向余弦为α、β、y 等。

style="width:3.86662in;height:2.35485in" />

说明:

B — 物点;

B'— 像点。

A.1 物坐标系

GB/T 1224—2016

A.4 线段和距离的正负号

线段默认从左向右和由下向上为正,反之为负。特定线量的线段和距离的原点选择存在差异。

例1:截距、曲率半径以表面顶点为原点(例如图A.2 中的 -L、L'和r);

例2:焦距以主点为原点(例如图2中的-f 和f');

例3:焦物距以焦点为原点(例如图2中的-x 和x');

例4:物高、像高和入射高度以轴上点为原点(例如图 A.2 中的y、 -y '和h);

例5:顶点间距以前一面顶点为原点等。

A.5 角度的正负号

光学系统中,光线、光轴以及界面法线之间夹角的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光线与光轴的夹角,取其锐角度量,若光线在光轴逆时针方,则夹角为正(例如图
A.2 中 的U),

反之为负(例如图 A.2 中 的 -U');

——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取其锐角度量,若光线在法线逆时针方,则夹角为正(例如图
A.2 中 的 I

和 I'),反之为负;

——法线与光轴的夹角,取其锐角度量,若法线在光轴顺时针方,则夹角为正(例如图
A.2 中的φ),

反之为负。

style="width:5.90661in;height:2.43342in" />

说明:

AA'—— 光轴;

DC — 法线;

EA — 入射光线;

EA'—— 折射光线。

A.2 线段和角度正负号示例

A.6 符号、单位

符号、单位见表 A.1。

A.1

名 称

符 号

单 位

章、条号

入射角

i,I

°,',"

2.6

反射角

i",I"

°,',"

2.9

折射率

n

2.14

等效空气层厚度

.

mm

2.15

GB/T 1224—2016

A.1 ( 续 )

名 称

符 号

单 位

章、条号

折射角

i',I'

2.16

临界角

Im

°,',"

2.17

偏向角

δ

°,',"

2.22

最小偏向角

δmin

°,',"

2.23

顶点

0

3.6

焦点

F,F'

3.32

实焦点

F,F'

3.33

虚焦点

F,F'

3.34

物方焦点

F

3.35

像方焦点

F'

3.36

物方截距

L

mm

3.38

像方截距

L'

mm

3.39

物方顶焦距

li

mm

3.40

像方顶焦距

l

mm

3.41

物方焦距

f

mm

3.42

像方焦距

f'

mm

3.43

焦物距

x

mm

3.44

焦像距

x'

mm

3.45

物距

l

mm

3.46

像距

t'

mm

3.47

共轭点距离

mm

3.48

物方[光线]倾斜角

u,U

°,',"

3.49

像方[光线]倾斜角

u',U'

°,',"

3.50

角放大率

γ

3.51

轴向放大率

α

3.52

横向放大率

β

3.53

拉赫不变量

J

rad ·mm

3.54

视角

° ' "

, .

3.55

视觉放大率

F

3.56

主点

H,H'

3.58

节点

J.J'

3.59

光学间距

mm

3.62

顶点间距

d

mm

3.63

主点间距

du

mm

3.64

GB/T 1224—2016

A.1 (续)

名 称

符 号

单 位

章、条号

光焦度

D(屈光度)

3.67

焦深

mm

3.68

工作距离

W.D

mm

3.69

景深

△l

mm

3.70

分辨力

a,a,N

,',"或mm或N/mm

3.71

视度

SD

D(屈光度)

3.73

屈光度

D

m-1

3.74

视差

△SD或e

D(屈光度)或°,',"

3.75

明视距离

mm

3.76

入瞳

D

mm

4.3

出瞳

D'

mm

4.4

出瞳距离

l'

mm

4.5

子午面

T

4.8

弧矢面

S

4.9

物方孔径角

Umax

°,',"

4.16

像方孔径角

U'max

°,',"

4.17

数值孔径

NA

4.18

相对孔径

A

4.19

通光孔径

φ

mm

4.20

有效孔径

mm

4.21

视场

2y或2w

mm或°,',"

4.22

入射窗

mm

4.24

出射窗

mm

4.25

物方视场角

w

°,',"

4.26

像方视场角

w'

°,',"

4.27

渐晕系数

Kp,Ks

4.29

球[面像]差

AL'

mm

5.4

轴向球差

SL'

mm

5.5

横向球差

oy'

mm

5.6

彗差

OSC

mm

5.7

子午彗差

Kr'

mm

5.8

弧矢彗差

Ks'

mm

5.9

像散

x'rs

mm

5.10

子午场曲

x'

,X'

mm

5.12

GB/T 1224—2016

A.1 (续)

名 称

符 号

单 位

章、条号

弧矢场曲

x's.X'

mm

5.13

畸变

△y′

mm

5.14

相对畸变

'

q

5.15

轴向色差

AL<1.22

mm

5.17

横向色差

△y/.z

mm

5.18

二级光谱

△L1x2x

mm

5.21

正弦差

OSC'

mm

5.23

GB/T 1224—2016

汉语拼音索引

B G

半透(反)射镜 …………………………………… 6.9 高斯光学系统 …………………………………… 3.31

边[缘]光线 ………………………………………… 4.7 共轭 ……………………………………………… 3.28

薄透镜 ……………………………………………… 6.3 共轭点距离 ……………………………………… 3.48

共轴光学系统 ……………………………………… 3.4

C

共轴球面系统 ……………………………………… 3.7

场曲 ……………………………………………… 5.11 工作距离 ………………………………………… 3.69

成像 ………………………………………………… 3.2 光焦度 …………………………………………… 3.67

出射 ……………………………………………… 2.19 光阑 ………………………………………………… 4.1

出射窗 …………………………………………… 4.25 光路 ……………………………………………… 3.65

出射光线 ………………………………………… 2.20 光束 ……………………………………………… 2.24

出瞳 ………………………………………………… 4.4 光线 ………………………………………………… 2.2

出瞳距离 …………………………………………… 4.5 光线追迹 ………………………………………… 3.66

垂轴球差 …………………………………………… 5.6 光楔 ………………………………………………… 6.6

光学表面 …………………………………………… 3.3

D

光学薄膜[膜层] ………………………………… 6.16

单色像差 ……………………………………………5.3 光学间距 ………………………………………… 3.62

倒像 ……………………………………………… 3.23 光学空间 ………………………………………… 3.27

等效空气层厚度 ………………………………… 2.15 光学纤维 ………………………………………… 6.17

等晕条件 ………………………………………… 5.22 光学系统 …………………………………………… 3.1

顶点 ………………………………………………… 3.6 光源 ………………………………………………… 6.1

顶点间距 ………………………………………… 3.63 光轴 ………………………………………………… 3.5

E H

二级光谱 ………………………………………… 5.21 横向放大率 ……………………………………… 3.53

横向球差 …………………………………………… 5.6

F

横向色差 ………………………………………… 5.18

发光点 ……………………………………………… 2.3 弧矢场曲 ………………………………………… 5.13

发散光束 ………………………………………… 2.26 弧矢光线 ………………………………………… 4.11

反光镜 ……………………………………………… 6.7 弧矢彗差 …………………………………………… 5.9

反射 ………………………………………………… 2.7 弧矢面 ……………………………………………… 4.9

反射光线 ……………………………………………2.8 彗差 …………………………………………………5.7

反射角 ……………………………………………… 2.9 会聚光束 ………………………………………… 2.28

反射镜 ……………………………………………… 6.7

J

放大镜 …………………………………………… 6.18

分辨力 ……………………………………………3.71 畸变 ……………………………………………… 5.14

分划板 …………………………………………… 6.15 基点 ……………………………………………… 3.60

GB/T 1224—2016

基面 ……………………………………………… 3.61

几何光学 …………………………………………… 2.1

几何像差 …………………………………………… 5.2

渐晕 4.28

渐晕光阑 4.30

渐晕系数 4.29

焦点 3.32

焦[平]面 37

[几何]焦深 3.68

焦物距 3.44

焦像距 3.45

角放大率 351

近轴光线 3.9

近轴区 3.8

节点 3.59

景深 3.70

镜像 ……………………………………………… 3.24

K

空间光线 ………………………………………… 4.13

孔径光阑 …………………………………………… 4.2

宽光束 …………………………………………… 2.31

L

拉赫不变量 ……………………………………… 3.54

棱镜 ……………………………………………… 6.11

理想光学系统 …………………………………… 3.30

临界角 …………………………………………… 2.17

M

漫反射 …………………………………………… 2.35

漫透射 …………………………………………… 2.36

明视距离 ………………………………………… 3.75

目镜 ……………………………………………… 6.13

N

内反射 …………………………………………… 2.10

P

偏向角 …………………………………………… 2.22

平面[反射]镜 ……………………………………… 6.8

平行光束 ………………………………………… 2.27

平行平板 …………………………………………… 6.5

屏 ………………………………………………… 6.14

Q

齐明[的] ………………………………………… 5.24

球[面像]差 ………………………………………… 5.4

球面镜 …………………………………………… 6.10

屈光度 …………………………………………… 3.74

全反射 …………………………………………… 2.18

R

入射 ………………………………………………… 2.4

入射窗 …………………………………………… 4.24

入射光线 …………………………………………… 2.5

入射角 ……………………………………………… 2.6

入瞳 ………………………………………………… 4.3

S

散射 ……………………………………………… 2.37

扫描光学系统 …………………………………… 6.25

色[像]差 ………………………………………… 5.16

摄影系统 ………………………………………… 6.22

实焦点 …………………………………………… 3.33

实物 ……………………………………………… 3.14

实像 ……………………………………………… 3.20

视差 ……………………………………………… 3.75

视场光阑 ………………………………………… 4.23

视场 ……………………………………………… 4.22

视度 ……………………………………………… 3.73

视[觉]放大率 …………………………………… 3.56

视角 ……………………………………………… 3.55

数值孔径 ………………………………………… 4.18

缩微系统 ………………………………………… 6.23

T

通光孔径 ………………………………………… 4.20

同心光束 ………………………………………… 2.25

投影系统 ………………………………………… 6.21

透镜 ………………………………………………… 6.2

透镜组 ……………………………………………… 6.4

透射(过)………………………………………… 2.21

W

完善成像 ………………………………………… 3.29

外反射 …………………………………………… 2.11

望远系统 ………………………………………… 6.20

物[体] …………………………………………… 3.11

物点 ……………………………………………… 3.12

物方顶焦距 ……………………………………… 3.40

物方焦点 ………………………………………… 3.35

物方焦距 ………………………………………… 3.42

物方截距 ………………………………………… 3.38

物方孔径角 ……………………………………… 4.16

物方[光线]倾斜角 ……………………………… 3.49

物方视场角 ……………………………………… 4.26

物镜 ……………………………………………… 6.12

物距 ……………………………………………… 3.46

物空间 …………………………………………… 3.16

物[平]面 ………………………………………… 3.13

X

析光镜 ……………………………………………… 6.9

细光束 …………………………………………… 2.30

显微系统 ………………………………………… 6.19

相对畸变 ………………………………………… 5.15

相对孔径 ………………………………………… 4.19

像 ………………………………………………… 3.18

像差 ………………………………………………… 5.1

像差校正 ………………………………………… 5.19

像差平衡 ………………………………………… 5.20

像点 ……………………………………………… 3.17

像方顶焦距 ……………………………………… 3.41

像方焦点 ………………………………………… 3.36

像方焦距 ………………………………………… 3.43

像方截距 ………………………………………… 3.39

像方孔径角 ……………………………………… 4.17

像方[光线]倾斜角 ……………………………… 3.50

像方视场角 ……………………………………… 4.27

像距 ……………………………………………… 3.47

像空间 …………………………………………… 3.26

像[平]面 ………………………………………… 3.19

像散 ……………………………………………… 5.10

像散光束 ………………………………………… 2.34

GB/T 1224—2016

消杂光光阑 ……………………………………… 4.31

斜光线 …………………………………………… 4.12

虚焦点 …………………………………………… 3.34

虚物 ……………………………………………… 3.15

虚像 ……………………………………………… 3.21

Y

眼点 ……………………………………………… 3.72

有效孔径 ………………………………………… 4.21

远心光阑 ………………………………………… 4.15

远心光路 ………………………………………… 4.14

远轴光线 ………………………………………… 3.10

Z

照明系统 ………………………………………… 6.26

折射 ……………………………………………… 2.12

折射光线 ………………………………………… 2.13

折射角 …………………………………………… 2.16

折射率 …………………………………………… 2.14

正像 ……………………………………………… 3.22

正弦差 …………………………………………… 5.23

轴上光束 ………………………………………… 2.32

轴外光束 ………………………………………… 2.33

轴向放大率 ……………………………………… 3.52

轴向球差 …………………………………………… 5.5

轴向色差 ………………………………………… 5.17

主点 ……………………………………………… 3.58

主点间距 ………………………………………… 3.64

主光线 ……………………………………………… 4.6

主[平]面 ………………………………………… 3.57

转像 ……………………………………………… 3.25

准直光束 ………………………………………… 2.29

子午场曲 ………………………………………… 5.12

子午光线 ………………………………………… 4.10

子午彗差 …………………………………………… 5.8

子午面 ……………………………………………… 4.8

自准直系统 ……………………………………… 6.24

最小偏向角 ……………………………………… 2.23

纵向球差 …………………………………………… 5.5

纵向色差 ………………………………………… 5.18

GB/T 1224—2016

英文对应词索引

A

aberration ………………………………………………………………………………………………………5.1

aberration balancing ………………………………………………………………………………………… 5.20

aberration correction …………………………………………………………………………………………5.19

absolute magnification ……………………………………………………………………………………… 3.56

angle of deviation ……………………………………………………………………………………………2.22

angle of incidence …………………………………………………………………………………………… 2.6

angle of reflection ……………………………………………………………………………………………2.9

angle of refraction ………………………………………………………………………………………… 2.16

angle pencil of ray ………………………………………………………………………………………… 2.31

angular magnification ……………………………………………………………………………………… 3.51

aperture stop ………………………………………………………………………………………………… 4.2

aplanatic ……………………………………………………………………………………………………… 5.24

astigmatic beam ……………………………………………………………………………………………… 2.34

astigmatism ………………………………………………………………………………………………… 5.10

auto collimation system …………………………………………………………………………………… 6.24

axial beam ……………………………………………………………………………………………………2.32

axial chromatic aberration …………………………………………………………………………………5.17

axial magnification ………………………………………………………………………………………… 3.52

axial spherical aberration …………………………………………………………………………………… 5.5

B

back focal distance ……………………………………………………………………………………………3.41

beam ………………………………………………………………………………………………………… 2.24

broad beam …………………………………………………………………………………………………2.31

bundle of rays ………………………………………………………………………………………………2.24

C

cardinal planes ………………………………………………………………………………………………3.61

cardinal points ……………………………………………………………………………………………… 3.60

chief ray ………………………………………………………………………………………………………4.6

chromatic aberration …………………………………………………………………………………………5.16

clear aperture ……………………………………………………………………………………………… 4.20

coaxial optical axis …………………………………………………………………………………………… 3.4

coaxial spherical axis …………………………………………………………………………………………3.7

collimated beam ………………………………………………………………………………………………2.29

coma …………………………………………………………………………………………………………… 5.7

comatic aberration ……………………………………………………………………………………………5.7

conjugate ……………………………………………………………………………………………………3.28

conjugate points distance
…………………………………………………………………………………… 3.48

GB/T 1224—2016

convergent beam ………………………………………………………………………………………………… 2.28

curvature of field …………………………………………………………………………………………………5.11

D

deflection angle …………………………………………………………………………………………………… 2.22

depth of field ……………………………………………………………………………………………………… 3.70

depth of focus …………………………………………………………………………………………………… 3.68

diaphragm …………………………………………………………………………………………………………… 4.1

diffuse reflection …………………………………………………………………………………………………2.35

diffuse transmisson ………………………………………………………………………………………………2.36

diopter ……………………………………………………………………………………………………… 3.73,3.74

distance of distinct vision …………………………………………………………………………………………3.76

distortion ………………………………………………………………………………………………………… 5.14

divergent beam …………………………………………………………………………………………………… 2.26

E

effective aperture ………………………………………………………………………………………………… 4.21

equivalent air thickness ………………………………………………………………………………………… 2.15

emergence …………………………………………………………………………………………………………2.19

emergent ray ……………………………………………………………………………………………………… 2.20

entrance pupil …………………………………………………………………………………………………… 4.3

entrance window ………………………………………………………………………………………………… 4.24

erecting image …………………………………………………………………………………………………… 3.22

exit pupil …………………………………………………………………………………………………………… 4.4

exit pupil distance ………………………………………………………………………………………………… 4.5

exit window ……………………………………………………………………………………………………… 4.25

eyepiece …………………………………………………………………………………………………………… 6.13

eye point …………………………………………………………………………………………………………… 3.72

F

far axial ray ……………………………………………………………………………………………………… 3.10

fiber …………………………………………………………………………………………………………………6.17

field of view ……………………………………………………………………………………………………… 4.22

field stop …………………………………………………………………………………………………………4.23

flare diaphragm …………………………………………………………………………………………………… 4.31

flare stop ………………………………………………………………………………………………………… 4.31

focal planes ………………………………………………………………………………………………………3.37

focal point ……………………………………………………………………………………………………… 3.32

focal power ………………………………………………………………………………………………………… 3.67

focus …………………………………………………………………………………………………………………3.32

focus-image distance ……………………………………………………………………………………………… 3.45

focus-object distance ……………………………………………………………………………………………… 3.44

front focal distance ………………………………………………………………………………………………3.40

GB/T 1224—2016

G

Gauss optics system ……………………………………………………………………………………… 3.31

Gauss planes ……………………………………………………………………………………………… 3.61

Gauss points ……………………………………………………………………………………………… 3.52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5.2

geometrical optics ………………………………………………………………………………………… 2.1

graticule …………………………………………………………………………………………………… 6.15

H

homocentric beam …………………………………………………………………………………………2.25

I

illuminating system ……………………………………………………………………………………… 6.26

image ……………………………………………………………………………………………………… 3.18

image angle of inclination ……………………………………………………………………………… 3.50

image aperture angle ……………………………………………………………………………………… 4.17

image distance …………………………………………………………………………………………… 3.47

image field angle ………………………………………………………………………………………… 4.27

image focal distance ……………………………………………………………………………………… 3.43

image focal point ………………………………………………………………………………………… 3.36

image focus ……………………………………………………………………………………………… 3.36

image formation, imagery ………………………………………………………………………………… 3.2

image intersection distance ……………………………………………………………………………… 3.39

image plane ………………………………………………………………………………………………3.19

image point ………………………………………………………………………………………………… 3.17

image rotation …………………………………………………………………………………………… 3.25

image space ………………………………………………………………………………………………… 3.26

image vertex focal distance ……………………………………………………………………………… 3.41

incidence ……………………………………………………………………………………………………2.4

incident angle ………………………………………………………………………………………………2.6

incident ray ………………………………………………………………………………………………… 2.5

inclination angle of image space ………………………………………………………………………… 3.50

inclination angle of object space ………………………………………………………………………… 3.49

inner reflecting ……………………………………………………………………………………………2.10

inverted image …………………………………………………………………………………………… 3.23

isoplanatic condition ………………………………………………………………………………………5.22

L

Lagrange Helmholtz invariant …………………………………………………………………………3.54

lateral magnification ………………………………………………………………………………………3.53

lateral spherical aberration …………………………………………………………………………………5.6

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
………………………………………………………………………………5.18

GB/T 1224—2016

lens ……………………………………………………………………………………………………………6.2

lens group ……………………………………………………………………………………………………… 6.4

light source …………………………………………………………………………………………………… 6.1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 5.17

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 5.5

luminous point ……………………………………………………………………………………………… 2.3

M

magnifier …………………………………………………………………………………………………… 6.18

magnifying lens ………………………………………………………………………………………………6.18

magnifying power …………………………………………………………………………………………… 3.56

marginal ray …………………………………………………………………………………………………4.7

meridian curvature of field …………………………………………………………………………………5.12

meridian plane ………………………………………………………………………………………………… 4.8

meridional coma ………………………………………………………………………………………………5.8

meridional ray ……………………………………………………………………………………………… 4.10

microscopic system ………………………………………………………………………………………… 6.19

microphotography system …………………………………………………………………………………… 6.23

minimum angle of deviation ………………………………………………………………………………… 2.23

mirror …………………………………………………………………………………………………………6.7

mirror image ………………………………………………………………………………………………… 3.24

monochromatic aberration ……………………………………………………………………………………5.3

N

numerical aperture …………………………………………………………………………………………4.18

nodal points …………………………………………………………………………………………………3.59

(

object ………………………………………………………………………………………………………… 3.11

object angle of inclination …………………………………………………………………………………3.49

object aperture angle ……………………………………………………………………………………… 4.16

object distance ………………………………………………………………………………………………3.46

object field angle …………………………………………………………………………………………… 4.26

object focal distance ………………………………………………………………………………………… 3.42

object focal point …………………………………………………………………………………………… 3.35

object focus ………………………………………………………………………………………………… 3.35

object intersection distance ………………………………………………………………………………… 3.38

object point …………………………………………………………………………………………………3.12

object plane ………………………………………………………………………………………………… 3.13

object space …………………………………………………………………………………………………3.16

object vertex focal distance …………………………………………………………………………………3.40

objective ………………………………………………………………………………………………………6.12

oblique ray …………………………………………………………………………………………………… 4.12

GB/T 1224—2016

ocular …………………………………………………………………………………………………………6.13

off-axis beam …………………………………………………………………………………………………2.33

offence against of sine condition ……………………………………………………………………………5.23

optical axis …………………………………………………………………………………………………… 3.5

optical coating ……………………………………………………………………………………………… 6.16

optical fiber ………………………………………………………………………………………………… 6.17

optical interval ……………………………………………………………………………………………… 3.62

outer reflecting ……………………………………………………………………………………………… 2.11

optical space ………………………………………………………………………………………………… 3.27

optical surface ………………………………………………………………………………………………… 3.3

optical system ………………………………………………………………………………………………… 3.1

optical thin film …………………………………………………………………………………………… 6.16

optical wedge ………………………………………………………………………………………………… 6.6

P

parallax ……………………………………………………………………………………………………… 3.75

parallel beam ………………………………………………………………………………………………2.27

parallel plate ………………………………………………………………………………………………… 6.5

paraxial ray …………………………………………………………………………………………………… 3.9

paraxial region ……………………………………………………………………………………………… 3.8

perfect imaging ……………………………………………………………………………………………… 3.29

perfect optical system ……………………………………………………………………………………… 3.30

photographic system ………………………………………………………………………………………… 6.22

plane mirror ………………………………………………………………………………………………… 6.8

principal planes ……………………………………………………………………………………………… 3.57

principal points ……………………………………………………………………………………………… 3.58

principal points interval …………………………………………………………………………………… 3.64

principal ray ………………………………………………………………………………………………… 4.6

prism ………………………………………………………………………………………………………… 6.11

projecting system ……………………………………………………………………………………………6.21

R

ray of light ……………………………………………………………………………………………………2.2

ray path ……………………………………………………………………………………………………… 3.65

ray tracing ……………………………………………………………………………………………………3.66

real focal ………………………………………………………………………………………………………3.33

real focal point ………………………………………………………………………………………………3.33

real image …………………………………………………………………………………………………… 3.20

real object …………………………………………………………………………………………………… 3.14

reference viewing distance ………………………………………………………………………………… 3.76

reflection ………………………………………………………………………………………………………2.7

reflected ray ……………………………………………………………………………………………………2.8

refracted ray ………………………………………………………………………………………………… 2.13

GB/T 1224—2016

refraction ……………………………………………………………………………………………………2.12

refractive index ………………………………………………………………………………………………2.14

relative distortion ……………………………………………………………………………………………5.15

relative aperture …………………………………………………………………………………………… 4.29

resolution ……………………………………………………………………………………………………3.71

reticle …………………………………………………………………………………………………………6.15

ritical angle ………………………………………………………………………………………………… 2.17

S

sagittal coma …………………………………………………………………………………………………5.9

sagittal curvature of field …………………………………………………………………………………… 5.13

sagittal plane ………………………………………………………………………………………………… 4.9

sagittal ray …………………………………………………………………………………………………… 4.11

scanning optical system …………………………………………………………………………………… 6.25

scattering[of light] ………………………………………………………………………………………… 2.37

screen …………………………………………………………………………………………………………6.14

secondary spectrum …………………………………………………………………………………………5.21

semitransparent mirror ……………………………………………………………………………………… 6.9

sharp beam; thin pencil beam ……………………………………………………………………………… 2.30

skew ray ……………………………………………………………………………………………………… 4.13

spherical aberration ………………………………………………………………………………………… 5.4

spherical mirror ……………………………………………………………………………………………6.10

stop …………………………………………………………………………………………………………… 4.1

T

tangential plane ………………………………………………………………………………………………4.8

tangential ray ………………………………………………………………………………………………… 4.10

telecentric path of light …………………………………………………………………………………… 4.14

telecentric stop ………………………………………………………………………………………………4.15

telescopic system …………………………………………………………………………………………… 6.20

thin lens ………………………………………………………………………………………………………6.3

total reflection ………………………………………………………………………………………………2.18

transmisson ……………………………………………………………………………………………………2.21

V

vertex ………………………………………………………………………………………………………… 3.6

vertex interval ………………………………………………………………………………………………3.63

vignetting …………………………………………………………………………………………………… 4.28

vignetting coefficient …………………………………………………………………………………………4.29

vignetting stop ………………………………………………………………………………………………4.30

virtual focal …………………………………………………………………………………………………3.34

virtual focal point ……………………………………………………………………………………………3.34

virtual image …………………………………………………………………………………………………3.21

GB/T 1224—2016

virtual object ……………………………………………………………………………………………………… 3.15

visual angle ………………………………………………………………………………………………………
3.55

W

working distance …………………………………………………………………………………………………
3.69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1224-2016 几何光学术语、符号.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T-ZLX 059—2023 绿色食品 蓬莱仙芝绿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pdf